认为董熹是土匪的,可不止咱们姜大导演,各大院线的经理可是深有体会。
在《惊涛骇浪1998》的上映“谈判”中,董熹所表现出来的霸道,让很多人都不适应。
当然这个谈判其实就是命令,董熹只不过代表官方的身份,去展示存在感。
或者说这是官方给他的机会,让其去统一行业标准。
2004年,在院线放映制度制全面施行的第3年,关于电影票房的分成,依旧是混乱不堪。
电影的发行商虽然不至于像从前那般,一省一市的去和影院谈,但价格方面还是水很深。
就拿老谋子来说吧,《英雄》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,制片人张卫平也由此获得了以往制片方没有的话语权,要求将制片方的分账比例提高到40%。
而今年的《十面埋伏》上映期间,分账的比例再次提高至41%。
可大部分电影是拿不到这个数字的,甚至很多电影制片公司,为了影片能在院线上映,还会让利给院线,也就是所谓的“补贴”。
这就导致很多院线甚至可以拿到60%以上的分账比例。
这对电影行业来说,是极度的不健康,上面也注意到这点。
准备借着《惊涛骇浪1998》上映,将这事给确定下来,首先找谈话的就是董熹。
如果董熹只是一个单纯的导演或者影视公司老板,肯定举双手赞成这事。
可问题的关键是,董熹还有一条规模全国前三,海外第一的院线。
所以提升制片方的分账比例,对于董熹来说同样有些吃亏,需要安抚一下。
不过对于提升分账比例,董熹还是赞成的,不提其中的利益关系,他做为电影人的代表,本应该为群体发声。
院线相当于资本,他本人怎么说也是站在工人阶级这边,不能屠龙少年终成恶龙。
“董老板,你也是搞院线的,可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啊。”
“是啊,提高分账比例,你也是受害者!”
“大家日子都不好过,但不能光想着宰我们啊!”
听着耳边的这些呱噪声音,董熹并没有不悦,他只是摇了摇头:“各位,说这些没什么用,我拍电影也有院线,懂得道理自然是懂得。”
“现在不是我要你们改,是上面的意思,我不过是帮着传传话。”董熹说着一摊手,继续说道:“当然,我本人是同意的。”
“各位,现在的分成比例是不合理的,影院要分一部分无可厚非,但某些院线为了吸引优质影院加盟,提高影院的分账比例,然后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到制片方……”
“这种行为,有些无耻了!”
正如董熹所说的,现在电影市场还是有些混乱,随着蛋糕越来越大,国家也不能继续无视这种混乱。
所以,趁着《惊涛骇浪1998》上映,国内最大的八家院线联合起草一份协议,提出制片方的分账比例不低于43%。
院线赚名声、制片方得益,而广电也顺应“民意”,将这份协议归纳成正式文件出台。
史称:43%法则,电影圈则戏称为董熹法则!
这件事,虽然让部分院线对董熹积怨不小,但对娱乐圈的震动十分之大,很多吃瓜群众真正意识到董熹的能量,究竟有多大。
其实这事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,看似是上面认同董熹的行业领袖地位,让他趁机统筹规划,但实际上何尝不是将他当刀?
不过这些董熹都不在乎,只要这事利大于弊,他就敢去做。
随着事件的发展,《惊涛骇浪1998》的拷贝也被送往大江南北,现在已经有数字影院,不过全国也不过几十间,所以传统的拷贝依旧是主流。
这次或许是最不用担心盗版的一部电影,多部门联合声明,坚决加大打击力度,可不是在开玩笑。
承接着宣传作用的《惊涛骇浪1998》,并不是简单的商业作品,它饱含着无数人的心血和……政绩。
《惊涛骇浪1998》10月1号上映,再次期间,也在部队搞了几场试映,通稿发的满天飞,照片抓拍的也是经典。
全是年轻军人看完电影后激动的面庞,看着那一张张涨的通红的脸,网上的议论声也是分为正反两派。
“期待,想看。”是主流的观点,但也有故作看穿一切的人表示。
“还以为是上世纪爱国的宣传片了,没想到董熹也妥协了,失望!”
这个年代是公知盛行的时代,借助网络的传播,许多后世经典的言论都诞生于此,比如日本的马桶水能喝之类的。
核心观点都是,国外的月亮比较圆,这引得一些连自己城市都没出过的人,跟风抵制一切国内的事物。
而做为主旋律电影的《惊涛骇浪1998》,更是看做是再开历史的倒车。
尤其是董熹,更是在网上被疯狂抹黑,什么他已经转换国籍,范小胖的弟弟其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