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晋王之死
王禅来到赵府客堂,此时赵鞅与尹铎都已坐着,神情十分肃穆,显然刚把丧事办好,两人还没有回转情绪。
王禅与扁鹊两人坐下之后赵鞅还是先说道:“请先生来是因为晋都发生了大事,晋王热火攻心,饮酒醉死。
这是我赵氏留在晋都连夜千里传书而回,此时公子骄已登位成为新的晋王。
相关文书已送往大周洛邑。
先生对此事怎么看。”
“晋王之死,在下已然知道,并不奇怪。
晋王一直欲图挑起晋国内乱而成全于自己的权势,实有违天道,必遭天遣。
此事对于赵氏来说未尝不是好事,想来族主与尹城主心里都松了一口气。
说起来,若是晋王不死,将来赵氏有机会,也一定会想法弄死他,为董公报仇。
现在晋王饮酒醉死到是给族主省了不少事。
族主不知道想问在下什么看法。”
王禅此时已看澹生死,对于像晋王这样不顾百姓安危之人,死不足惜,所以说得十分澹然。
而且他早已知道,对于晋王怎么死他不在乎。
只是话里却又透着其它意思。
“不错,先生是比我们要坦然得多,而且先生所言确实是事实,我与尹兄弟确实心里畅快了许多。
这几日刚才把董公的丧事办好,这头七还没过,就传来如此消息,若说老夫不开心到是虚伪之人了。
但晋王死因蹊跷,到是让人不解。
而晋都民间都传晋王之死是我赵氏所为,这也让老夫心里不畅快起来,若老夫要杀晋王,也不会做得如此下作。
看起来行此事之人当是想嫁祸于我赵氏,用心也是极其险恶呀。”
“依此时晋国情形,能对晋王下手,而且也希望晋王死的赵氏首当其。
当然,除了赵氏之外,当就是智氏了。
而智氏此时大权在握,对于普通世人来说,行此事的不可能是智氏。
前几日董公在朝堂之上驳斥晋王,让晋王阴谋公开,颜面大失,这才杀了董公,而赵氏显然不会对此善罢干休,此也是世人所知之事。
晋王于此时死了,如此好的机会,若说不嫁祸于赵氏,又嫁祸于谁呢?
此事当是智遥所为,毫无疑问。
而晋王或许也觉得智氏此时已完全控制了晋国,将来他不可能真的得利,晋王权势更不比从前,对于智氏也是动了杀机。
毕竟就连此时其它几世族迁往晋都的五万户还在智氏控制之下。
虽然他可以借智氏之手灭了中行氏与范氏,可结果却于晋王并没有实利,反而只是让智氏更回肆意妄为。
若是细想,智氏比之以前赵氏兴盛之时更不给晋王留任何情面,所以晋王也有了用赵韩魏三氏牵制甚至灭了智氏的想法。
而这种想法自然触犯到了智氏的利益,让智遥感受到了威胁,他若不死,智遥自然难道寝食难安了。
而董公在朝堂之上大义凌然,所说不无道理,也让智氏犯愁。
若没有理由公然兴兵作乱讨伐赵氏,将来智氏纵然兴盛掌握晋国大权,说起来也是叛国之贼,让晋国世人耻笑,也留下了把柄。
可现在晋王一死却又不一样了,把杀害晋王的罪名扣在赵氏头上,三氏又有了更为合理的理由来讨伐赵氏。
而将来智氏不仅不是晋国罪人,反而成了讨逆平叛的功臣,这一来一去晋王之死才更有好处。
所以晋王之死才会如此荒唐,让人捉摸不透,似是而非的,而也才让人更加怀疑,明里暗里都会觉得是赵氏所为。
此事意料之中,到也没有其它影响,只是将来赵氏若是赢了,再洗脱此罪也并非难事,族主也不必担心。”
王禅把整个事解析一番,也是合情合理。
“族主,我说过这种小事,先生看得十分清楚,如此奸小之计瞒不过先生法眼。
我们不管晋都如何,将来之事将来再说,此时关键的是依先生之谋,做好与三氏大战的准备即可。
若说赵氏不能赢得此战,那么一切都是空的。
若是赢了此战,将来此事自然会水落石出,族主不必在乎此时赵氏受此一时之冤屈。”
尹铎对于晋王似乎早已失望至极,所以身为晋国之臣,对于晋王之死也没有什么可惋惜的,说话的语气也坚决得多了。
并且尹铎也是看得长远,而且不为将来忧虑,所忧的当是眼前之急。
“是呀,有先生在,什么事都能看得透,老夫也不必过于操心,今日请先生来也是想听听具体的对策,至于晋王之死,冤不冤还是其次。
董公在天之灵也可以安息了,这似乎反而是一件好事。
此时三氏大军已朝我赵氏封地迂回而来,他们似乎也并不着急,我方若是不阻止,这似乎也说不过去。”
赵鞅此时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