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想必是陛下觉得殿下处理政务还不是很周全,等陛下觉得殿下处事周全的时候,自然会把一些重要的奏章叫给殿下处理。”杜荷安慰道。
他身上已经被打上了李承乾的标签,自然希望李承乾的权利能够更大。
千万不要觉得批阅奏章没有什么大用处。
就拿吏部来说。
吏部名义上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、考课、升降、勋封、调动等事务。
但是实际上官员的任免和调动吏部并没有权利决定。
最多只能管理县令的任免与调动,再往上,吏部就没有权利了。
一般官位空出来,吏部会起草奏章,上报上去,尚书省会挑选一些官员,写下来,最后上报给李世民来决定。
其中有个潜规则,一般写在前面的,就是接任那个位置的人。
如果李承乾能处理这些奏章,就可以慢慢的在一些关键位置安插自己的人。
而官员们知道李承乾有这个权利,自然会向李承乾靠拢,好处可谓是非常大。
但是可惜的是,尚书省送来的奏章,都是关于地方明生的,向吏部兵部的奏章,李承乾根本接触不到。
李承乾虽然知道杜荷说的都是安慰他的话,但是他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,也做不了什么。
“孤知道了,现在天色不早了,你先回去吧。”李承乾说道。
“是。”杜荷起身行礼,就准备离开。
正在这时,姚元文走了进来。
“殿下,皇后娘娘派人传信,说晋王殿下想去探望长公主,皇后娘娘不放心,让殿下陪晋王殿下一同前去。”姚元文说道。
“殿下,这是一件好事啊。”杜荷眼睛一亮说道。
李承乾有些疑惑的说道:“什么意思?”
“殿下可知道前几日驸马和太和书院等十几个书院比试,陛下亲自前去观看之事?”杜荷说道。
“孤自然知道,但是这件事和母后让孤陪雉奴去探望丽质有何关系?”李承乾问道。
杜荷没有回答李承乾的问题,而是说道:“陛下之前下旨,非科举不得入仕,但是世家反应并不大,殿下可知为何?”
“因为天下读书人,大多数还是出自世家?”李承乾猜测道。
杜荷摇了摇头,说道:“除了这一点外,另一个原因就是世家垄断了教育,天下读书人,大多数出自世家,剩下的一小部分里面也有很多是世家的门生,真正的寒门子弟并不多,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朝廷对科举并不重视,录取的人也非常少,所以世家不是很在乎。”
虽然唐朝采用了科举制度,但是进士科每次录取的人数最多不过二三十人,唐玄宗时期还出现过一个人都不录取的。
明经科最多也不过录取七八十人。也就是说这文举每次录取的人数最多不过才一百人,少的时候二三十人也都算正常。
试想一下,一个有几千万人口的大帝国,拥有无数的官员。而文举每次录取最多才百十来人,录取的人数根本跟不上官员的更换速度。这就说明,唐朝的官员绝大多数文官都不是靠科举制上来的。
这也是世家对李世民的那个召令反应不大的原因。
科举才能录取多少人?
就算现在开始放款录取人数,你总不能一次性录取个几千人吧。
录取个几百人,根本不够用,最终还是要举荐。
而且世家垄断教育,科举录取的大多数还是世家的人。
至于说国子监,可以理解为是一座大学。
他招收的是官宦子弟,和地方上推荐上来的有一定才学的人。
正是因为这些原因,非科举不得入仕,在世家看来就是一个笑话。
李承乾还是没有明白杜荷的话,静静的等待下文。
“而驸马建立了一座书院,自然成了世家的眼中钉肉中刺,所以才有了这次的比试。陛下前去就是为驸马坐镇的,很有可能,这个书院就是陛下暗中支持驸马建立的,为的就是打破世家对教育的垄断。”杜荷猜测道。
“这和孤去探望丽质有何关系?”李承乾不解的问道。
“殿下你想啊,这座书院要是真的是陛下暗中让驸马建立的,那么以后这座书院的学生都可以算是天子门生了,其中有才之士,定会得到陛下的重用,如果能提前拉拢……”杜荷笑道。
李承乾眼睛一亮,不得不说杜荷说的非常有道理。
要想拉拢那些官场老油条,非常难。
他虽然身为太子,但是这个身份也非常尴尬。
李世民正值壮年,他这个太子还需要当许多年。
这个时候投靠他,反而会引起李世民的猜忌。
朝中官员都是老狐狸,岂能看不到这一点,这也就导致了,他身为太子,但是真正投靠他的人,还没有投靠李泰的多。
而拉拢那些书生就不一样了,那些人无依无靠,正需要靠山的时候,而李承乾乃是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