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者,离家弃土,逃往外乡避税,豪商富贾趁机买进了大量的土地。”
褚大宥看向席间的众人道:“诸位可知,彼时朝廷已经定下在江南推行改稻为桑的政令,但官府却压着不发,让富商顺利从百姓手中地价买地,再高价卖给官府,所获差利,官府与商贾共分之。”
朝廷对于改稻为桑是有税赋补贴的,甚至拟定办法,着各地官府可自行购买官田,以改桑田,地分三等,上等田一亩九两十二钱,中等田一亩八两七钱,下等田一亩七两二钱。
朝廷给出的这个价格,与当下的土地市价而言,其实算是溢价收购了。
且桑田不以丁口计税,而是以亩计税。
若叫贾瑛看来,这改稻为桑不算坏事,有几分摊丁入亩的味道在里面,观念已经领先当下的粮税一步了。
对于李恩第提出的改稻为桑之策,贾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感觉,这项政令也并非嘉德朝才有的,太祖初年以及高祖年间,海贸繁盛,一次贸易差利几乎要翻一倍,当时就已经在江南地区实行改稻为桑了。
不然,哪来的宣隆盛世。
对于褚大宥的话,贾瑛只信一半。
非是他恶意揣测,而是事实如此。
民水君舟,大凡天子深谙此理,岂会自掘坟墓?
若改稻为桑真是弊政,坏的也是自家的江山,哪个皇帝会这么傻?除非昏聩到了无能至极的地步,可纵观大乾四位皇帝,是这样的人吗?
明显不是。
朝廷制定的改稻为桑,对于凭借佃农为生的百姓,并没有太大的影响。
凡土地十亩至五十亩以上者,出半地用以种桑。
这天下的穷苦百姓,有几家能有十亩良田的?
三亩薄田,就够一个五口之家生活了,若是有十亩,老农恐怕在梦中都会笑醒。
而超过十亩的部分,才会用来折半改桑田。
上等的良田,通常是不会用来种桑的,桑树的存活出产能力,比粮食作物要高出不少,顶天了也就是中等田。
所以,改稻为桑,对于江南的粮食出产其实影响并不算大,最多就是外销会减少而已,粮价并不会又太大的变动。
朝廷的这项政令,真正的目标群体,是大地主阶层。
是大地主,而非地主。
什么叫大地主?
没有一百亩以上的土地,你好意思自称大地主?
宁荣两府的禄田有多少呢?
贾瑛没有细问过,不过就时下勋贵的行情来说,两府加起来两千顷的土地绝对是有的,至于超出两千顷的部分有多少,贾瑛就不得而知了。
贾家开府之初可是大乾顶尖的勋贵,一个郡王的禄田通常都在两千顷以上,亲王更盛。
来算一笔账,宁荣二府两千顷土地,值多少银子?
上中下三等田,取中等田来算,行价通常在每亩八两左右,一顷一百亩,折算成银子,仅这两千顷土地,就值一百六十万两之多。
但可能只有两千顷吗?
开玩笑,贾家现在是没落了些,可前两代都还是蒸蒸日上的,勋贵们攒家业怎么攒?
好听点叫买地,难听点叫兼并。
两代下来,怎么也要翻番吧,折银三百二十万两。
两府四千顷算少了了的,徐遮幕倒台,徐家被收回的土地是多少?
不算太多,五十六万余亩。
五千六百余顷。
多吗?不多。
什么叫地主阶级?大乾起码又一半的土地,都在这些所谓的士大夫地主阶层手中。
整个大乾穷苦百姓有多少?地主又有多少?
贾瑛不知,但这个比例绝对惊人的夸张,毕竟大多数的百姓是没有自有田的,只能做佃户。
毫不客气的说,哪天皇帝要是缺银子了,随便拉出一家养肥的勋贵,抄一波,盆满钵满。
当然啦,这些都是不动产,想一下子变现也很难。
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想想一下,若凤姐一次放出三百多万两的高利贷,一年能得多少利钱?
二三十万两总是有的吧,毕竟这个年代,还没有所谓金融杠杆这个概念。
到贾政这一辈,前前后后三代人,贾家成为大地主的时间怎么也有百年了吧,一年二三十万两,百年两三千万两,这么一算,贾府还真是挺有钱的,怪不得被打了土豪。
当然啦,算是这么算,但这么多禄田,不可能仅作为荣宁两府的私产,两府还有不少族人,也要靠这个生活,大部分禄田都在南方,由金陵宗族帮忙打理,而且有好些也不是良田,而是山地,还是要打上一个折扣的。而两府直接管理的,也只有那些庄子。
但不管怎么说,改稻为桑若是实行好,通常也不会波及到底层的穷苦百姓。
那最受坑害的是谁呢?
那些家有良田数十亩,甚至上百亩的中小地主阶层,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百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