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城之后,陈克敌便着手全面控制外城。
为了尽快安定城中秩序,陈克敌下令,城中之人,除了隋军以外,不论是谁,全部缴械;所有降兵、俘虏,不论身份,全部拉出城去,统一看管;所有参与劫掠的浪荡子、乱军,一律处死······反正是怎么严格怎么来,怎么安定怎么来。
死得冤的人肯定有,但因为隋军的重拳出击,原本乱作一团的江陵外城很快便安定下来。
一众新兵、降兵多是欺软怕硬的主,之前敢乱也是仗着真正的唐军少,知道唐军无力镇压,但面对数万隋军,也就不敢了。
隋军数万人入城,谁敢动一动就是个死。
有些梁军降兵对于隋军收缴他们的武器还满是不愿意,之前造反不就是因为唐军要收缴他们的武器吗?但很快有明事理的拦住他们,天下非隋即唐,现在他们已经得罪死了唐军,再得罪隋军,天下还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吗?
当然也有些愣头青,就是不交武器,就是劫掠了怎么样,但无一例外都掉了脑袋。
最后这群梁军降兵全都不情不愿地放下了武器,以俘虏的形式,在城外安置。
杜伏威又派出大队的官兵,沿着城中主要街道巡逻,维持秩序。而陈克敌又下令宵禁一日,将整个江陵城清理干净了再放人出门。
李道宗原本还派了不少人在城中捣乱,但在城中密密麻麻的巡逻军队的严格监视下,根本没有作用。
很快,隋军理顺了江陵外城,开始对江陵内城发起攻击。
······
李道宗自进入江陵内城之后,每天都要做的便是站在北门上眺望,然后又无声地叹息。
唐军进入内城已经数日,可仍不见兄长回援的踪影。求援信早就发出了,可直到现在,连个回音都没有。
城中唐军的情况并不好,不管李道宗怎么给众人打气,这士气还是肉眼可见地降了下去。现在唯一能支撑守军的信念,便是李世民的支援。
当初撤入江陵内城的唐军约有五千余人,还有两千多新兵,这些就是李道宗全部可倚靠的力量。
江陵内城多年未经历过战事,这次倒好,三个月内,来了两场。
内城之中的防御工事还是很完整的,这还得托萧镠的福。当初萧镠和王仁寿二人守内城,对于江陵内城的防御做了完整、全面的规划,一些败坏的城墙也全部进行了修补,虽不说是稳如泰山,但也算坚如磐石。
当然也有不好的,萧镠和王仁寿之前太疯狂了,直接将内城门周边的房屋都扒光了。而隋军围城之后,李道宗便将剩余的物资都运到各处城墙上,一点也没给内城留。现在好了,想就地取材都有些难。
李道宗没有办法,只得扒皇宫了。
······
陈克敌在隋军占领外城之后没多久,便下令对内城进行了一场试探性的攻击。
但很显然,效果并不好。
李道宗或许是因为年幼,不太擅长包括情报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等一些列军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学问。但单纯的军事指挥,却是一流天赋的人。
虽然内城的守军不多,可越是如此,涉及的方方面面越少,李道宗也能专心守城。
隋军一场攻击,伤亡上百,连城墙都没有登上。眼看这效果,陈克敌便息了急攻的心。这江陵内城,还真不是一撮而下的。
当然陈克敌也知道李世民攻破江陵内城的方法。
可惜陈克敌没法用。这些唐军的家眷不在荆襄,不可能逼他们攻城。而且大隋是来治理荆襄的,若是人心散尽,还怎么治理。
在陈克敌看来,李世民的办法,就是典型的顾头不顾腚。
隋唐双方在内城内外相持,直到长林的消息传到江陵。
得知李世民跑了,陈克敌也暗自叹李世民命大。隋朝上下给李世民布了这么一个大局还没有完全吃下他,再想有这么好的机会,怕是难了。
不过李世民一败,倒是给了陈克敌攻破江陵内城的机会。
这日一早,陈克敌便派人至城下劝降,这一次不是劝降李道宗,而是针对全体的唐军。
隋军做了四个铁皮喇叭,分别派人前往四门,对着内城高喊“李世民已在长林全军覆没,自刎于乱军之中了,唐军主力尽丧。内城的李唐兄弟们,大家都是一家人,不要再负隅顽抗,当早早投降。”
城头上听的是半信半疑,但很快众人的心便乱了。
后来连李道宗也听到此事,他立刻下令辟谣,并禁止传播此事,但根本禁不住,甚至连李道宗本人,内心也泛起了嘀咕。
与此同时,陈克敌又让人写了一封公开的劝降信,连同李世民的印绶和李大恩、若干则等人的脑袋,一同送入城中。
也是李世民运气不好,之前与虎骑军激战之时,战马身亡,放在马兜囊里的印绶,也被隋军俘获。虽然李世民回到大营之后便及时告知众人此事,但数百里之外的江陵城却不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