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世民这两年屡战屡胜,已经忘了昔日浅水原的惨败,他自己也觉得自己的水平离着老师黄明远已经不远了。可长林之战,却是狠狠地抽了他一个响亮耳光,让他认清了现实。
这让素来高傲的李世民完全接受不了,于是怨气、郁气滋生。只是他身为一军主帅,必须保持坚毅、镇定的形象,无法宣泄,因此便郁积于心。
而这一次秭归失守的消息,就像是一个导火索,一下子点燃了李世民心中的郁气,于是他终于接受不了,当场吐血。
幸好李世民吐血的消息在侯君集的严密封锁下,并没有扩散出去。
可这个消息根本瞒不住军中的上层将领,很快军中几个主将便纷纷得知,秭归失守,后路断绝。
李世民这口血吐了出来,整个人却是清爽了不少。
“老师,这就是你给我绝杀吗?”
此时李世民满是挫败感,什么长林决战,什么拒北守南,他这些得意之作,在老师眼中,怕都是小孩子的玩物一般吧。
不过在这危急紧要的关头,李世民并未被打倒,反而更加镇定起来。此时此刻,再去考虑全取荆襄,保存战果已经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。而对于李世民来说,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,便是保全手中这支部队,成功撤回川中。
至于说夺回秭归,然后再反击隋军的事情,李世民想都不敢想,因此这不现实。毕竟隋军除了北线,还有东线的军队。
李世民支开所有人,只留下薛收、于志宁和侯君集三人,就连长孙顺德都没有留,因为他不相信。
此时摆在李世民面前的选择有两条半路。
一条是撤回江陵,一边固守江陵,一边组织撤退。这样的好处很明显,可尽可能的集中部队,转运物资。但也会让隋军尾随其后,从容将其包围,一旦形成这种局面,整个荆襄战场的唐军,必败无疑。
而另外半条路是不撤往江陵,而是直接撤往夷陵,集中全部力量攻打秭归,打通返回川中的道路。
但问题是隋军就在身后,根本不会给他们留出打秭归的时间。
而剩下的最后一条路,便是继续坚守长林,跟隋军相持。等待巴蜀的军队东进,打通秭归的道路。
两条半路,一条半是退,一条是不退,但前途都不明朗。
李世民看着地图,然后又看着三人,最后说道:“既不能退往江陵,也不能退往夷陵。”
李世民接着说道:“别忘了我军身后还有一支隋军骑兵主力,一旦我军撤退,在后有追兵,前有袭扰的情况下,就是灭顶之灾,你二人难道忘了大王在同州是怎么败的了?”
长林一战,玄甲骑兵伤亡惨重,而唐军再无可抗衡隋军的骑兵力量。
而从长林到江陵,一马平川,无险可守。当年曹纯率虎豹骑追击刘备,号称一天一夜行军三百里,在当阳追上刘备后,步兵根本无法和骑兵抗衡,于是全军大溃。
李世民可不想做第二个刘备。
薛收听完便说道:“元帅是准备守。”
李世民摇摇头道:“巴蜀之兵,十万北上,十七万东出,再算上各州守军,已经几乎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了。大王那里,根本拿不出多少兵来打秭归。
而且从成都到秭归,相隔数千里,就是能拿出兵来,等大王调兵遣将,大军东进,然后再攻下秭归,得要多长时间?以咱们现在的局势,伯褒(薛收)觉得能守得住吗?”
薛收一愣,最终没有开口。
因为,守不住!
不过李世民几句话便将两条半路线全部否了,不撤也不守,难道要投降不成。
这时于志宁看出李世民有计划,却不好说,于是便言道:“撤还是要撤的,守巴东要比守长林容易一千倍,所以咱们必须要保存兵力,以图再战。”
李世民点点头道:“仲谧(于志宁字)之言,也是我所想的。”
这时李世民拿出荆襄的地图说道:“目前我军被隋军分割成四块。我在长林,承范(李道宗字)和许将军守江陵和夷陵,李琛在荆南,还有赵郡公在江夏。各军分散,想集合在一起突围,完全不可能。”
这时薛收说道:“元帅准备各军分别突围?”
“没错!”
李世民脸色变得坚毅起来,指着地图说道:“隋军既然堵死我军归路,想的便是我军前往夷陵或者江陵,最后被合围。我军真突围到此二处,就真真没有返回蜀中的路。但现在我军在长林,就有。”
说着李世民问道:“伯褒、仲谧,你二人觉得隋军怎么到的秭归?”
于志宁不说话,薛收言道:“除非穿的房州。”
“对!
除此之外,再无他路。隋军从襄阳或者南阳某处,进入大山,沿着山间小路,直趋秭归,断了我军后路。”
于志宁感觉难以置信,脱口而出道:“真有这条道?”
“如何没有?”
李世民言道:“山间小道,本就纵横